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领青年学子探索领略朱子文化,不断涵养家国情怀,565net亚洲必嬴“探朱子文脉,守薪火清源”实践队8月中旬在官文娟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武夷山,在历史田野与时代现场中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密码。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集孔孟以来儒学之大成,被后人尊称为“朱子”,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福建武夷山度过。他在这里著书讲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同时也为后人也留下了朱子理学的深厚底蕴。
实践队首站抵达武夷宫内的武夷春秋馆,了解武夷山的风情地貌及武夷九曲图。馆中关于武夷山的详细介绍让大家了解到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如何孕育出博大精深的朱子文化。墙上悬挂的历代文人墨客咏叹武夷山的诗词,字里行间都透着对这片山水与文化的敬仰。其中,朱熹的九曲棹歌更是让实践队深切感受到他对武夷山的深厚情感。在这里,大家通过实物展品和图文资料全方位认识了武夷山的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为后续探寻朱子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穿越理学
在武夷山博物馆,实践队根据馆内的“朱子文化展厅”系统梳理了朱熹在武夷山的生活轨迹与学术成就,在感悟朱子文化丰富内涵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朱子文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深远影响。



实践队随后移步武夷精舍,进一步体会朱子文化的的深刻内涵。复原的武夷精舍白墙黛瓦依水而建,在复刻的书斋内,当地导游介绍称:“宋代学者习惯称书院为‘精舍’,武夷精舍是朱熹亲手创建的第三座书院,这里曾是他与弟子研学论道的核心场所。”在这里,他完成了《四书》等重要文稿的撰写,授业弟子达200多人,弟子们学成后于武夷山溪畔山麓建书院、传理学,在此延续学术火种,让武夷山成为宋、元、明三朝理学中心,成为天下闻名的文化名山。
武夷精舍内的展柜中陈列着许多古籍,其中不乏朱熹所著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四书章句集注》等经典著作。上面的纸张虽已泛黄,字迹却依然清晰有力,仿佛在传递着朱熹当年著书立说时的严谨与专注。古籍旁还有一些记录朱熹名言警句的拓片,如“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思诚为修身之本”等,这些文字不仅是朱子理学思想的高度凝练,也为后人提供了为人处世的指引。此外,馆内还陈设着珍贵的手稿残片,上面布满密密麻麻的批注,或是对儒家经典的深入阐释,或是与弟子探讨学术的记录,能让人真切感受到朱子“穷理致知”的治学态度。


为了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感受当年的讲学氛围,武夷精舍内还精心布置了书院场景。实践队围坐书桌前,听着当地向导讲述朱子生平与理学脉络,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学术繁荣的年代,看见朱熹同弟子们围坐论道的画面:他们或执经叩问,或激辩往复。而理学的种子,便在这一次次的研讨与传习中,悄然播向更辽远的时空……
这些典籍和手稿让实践队员意识到,“传承”一词不是宏大空洞的概念,它是朱熹伏案批注时的一笔一划,是弟子们奔走兴建书院的脚步,是此刻展柜里先辈们留下的只言片语。这些真实的过往,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文化从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融进山水肌理、刻入百姓日常的生命基因。

商记在下梅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朱子文化的印记藏在寻常巷陌间。当地向导带着实践队穿行于古民居间,讲述着邹氏“以商养学”的故事及其家族与朱子理学的渊源。
邹氏能成为“万里茶道”的重要力量,离不开朱子“以义为利”的教诲。当年邹氏经商秉持“货真价实、互利共赢”的原则,灾年减免茶农定金、与晋商保持长期合作,这些做法正是对朱子“见利思义”思想的践行。邹氏家族发家后便在镇上修建文昌阁,聘请儒师教导族中子弟,其“商贾之道,首在正心”的家训更是与朱子“修身齐家”的理念一脉相承。实践队还在当地人那了解到,为纪念朱子教化之功,古镇至今仍保留的“议价需明码,交易必守诺”的商俗,这正是朱子文化在市井间的生动延续。


此次“探朱子文脉 守薪火清源”主题实践活动,与其说是探寻,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重逢——既是与先人智慧的重逢,更是与民族根脉的重逢。就像当年朱熹在精舍讲学,用思想点燃弟子们的求知火种,如今我们站在这里,接住的不只是历史的接力棒,更是要把对文化的敬畏,变成踏实做事、真诚待人的日常。让那些曾照亮千年的智慧,继续在我们这代人的生活里,发出温暖而坚定的光。朱熹在此将山水灵气融入理学思想,而今天的我们,正以实践为笔,续写着这份文脉的新篇章。此次武夷之行让实践队员明白:传承朱子文化不必苛求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要让“诚意正心”成为做人的底色,让“守正创新”成为行事的准则。而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课堂上多一份“格物致知”的钻研,在生活中多一份“见利思义”的担当,让千年文脉在青春的实践里,长出新的枝芽。